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必須強調(diào)問題意識

發(fā)布日期:2011/4/20 來源:求是理論網(wǎng)-《北京日報》

      關于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于理論界來說,應該有“研究”的深度和力度。這就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   

      馬克思說“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毛澤東、鄧小平也講理論研究要說明現(xiàn)實問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才能管用。一般說來,“研究”就是要提出和回答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這樣的研究才好加以理論辨析和實踐檢驗,才能出新成果。如果事先都已經(jīng)有了結論、意圖和口徑,一切只是按照口徑去發(fā)表議論,那是宣傳而不是研究。而我們現(xiàn)在的一個毛病,就是對問題本身不注意,研究與宣傳不分。例如,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好題目在這里,什么是“實然”的考察?什么是“應然”的論證?事實上沒有弄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年以來,“化”的水平、成就、經(jīng)驗和教訓如何?今天重新強調(diào)它的根據(jù)和目標是什么?到底意味著什么?有什么困難和障礙?等等,盡管說法很多,文章很多,會議和活動也很多,卻大都是對某些概念和結論本身加以強調(diào)和重復,提不出有現(xiàn)實感的新問題,就不容易有所深入和突破。   

      搞研究就要有問題意識。而面對問題,唯一需要的態(tài)度是科學的實事求是。要敢于發(fā)現(xiàn)和面對來自實踐和理論發(fā)展中的真問題,習慣于說真話,不應該有太多的成見和顧忌。當然,說真話并不能保證一定正確,但大家都有共同的針對性,經(jīng)過認真研究思考、說出自己相信并能夠負責的真話,那么正確與錯誤就能交鋒,交鋒之后會形成一種平衡,就可以尋找基本可信的共識,這樣才有助于解決真問題。如果彼此都不說真話,而是只說現(xiàn)成的套話,那就不需要討論,也沒法討論,沒法深入了。   

      那么我們現(xiàn)在有沒有問題呢?不但有,而且很多。這里只講一個我個人困惑的問題:目前應該到哪兒去找馬克思主義,誰是馬克思主義?我算是一輩子都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去我一直覺得,馬克思主義不是個單一的小學科,而是一個宏大的學說體系。從學科角度看,它幾乎可以滲透和覆蓋所有的學科領域。像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這樣的單位,本來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它們的各學科都有研究和應用、建設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義務。以往形成的這種學科格局,總體思想導向是明確一致的,區(qū)別只在于內(nèi)容寬窄和水平高低,沒有“我是,你不是”的差別?,F(xiàn)在切分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單立了一個學科點,我就比較糊涂了。如果馬克思主義只歸那里,那么其他學科就與馬克思主義無關?它們建設馬克思主義的權力和責任就解除了?現(xiàn)在哲學學科就面臨馬克思主義被分成了兩塊的問題:一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還有一塊是“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哲學。在很多高校,凡是沾“馬”字的課程都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而屬于哲學的馬哲只給本專業(yè)講。那么兩者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如果是兩回事,兩邊講的不完全一樣,學生就會問究竟哪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是一回事,為什么還要另外再編?兩個體系同時出于同一個系統(tǒng),就會使人無所適從,或者覺得馬克思主義越來越被窄化和特定化了。這是不是一個問題呢?   

      二、面對問題需要吃透“兩頭”: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和當代實踐   

      首先,“吃透”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是一個問題。我們以前主要是接受“二手”的馬克思主義,現(xiàn)在進入了“一手”的研究。要真正吃透,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思想和方法整理清楚很不容易。馬恩著作里有不少提法,我們一直理解不透,有爭議。例如,在馬克思那里,階級斗爭似乎并不是思想理論最精華的核心,而是一個外圍概念。但是從列寧開始,就把階級斗爭變成了一個核心的、主線的思想,并沿著這個主線形成了配套的觀念和方法。如果回到馬恩那里,那么原文的本意是什么,理論體系究竟如何,就需要吃透、澄清。   

      其次,更重要的是“吃透”實踐,包括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也包括當代世界的實踐。從1949年到現(xiàn)在,我們的實踐到底檢驗了什么?證實了什么?否定了什么?增加了什么?這方面還不能說已經(jīng)吃透了。例如在價值領域,連價值和價值觀都不會區(qū)分,我們需要提煉歷史實踐和思想文化的精髓,提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認為,講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就要吃透歷史,一看社會主義從一開始跟資本主義區(qū)別在哪里;二看這么多年的實踐當中證明了什么。離開了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不重視我們自己這么多年的親身經(jīng)歷,就不可能正確總結出理論。但在“提煉”的取向和路徑上似乎也有問題。為什么要提煉?上哪兒去提煉?如果不是從社會主義幾百年的歷史,不是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史,甚至也不是從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的60年中去提煉,不是從理論和實踐的正反面經(jīng)驗教訓中去提煉,而是拍腦袋,從某種想當然的原則和意愿出發(fā),熱衷于拼湊“好詞”,一味在概念的自我平衡、口號的自我發(fā)酵上做文章,這種“提煉”必然會陷入困境。   

      我們不要忘記恩格斯當年的憂慮。他說,歷史唯物主義有很多朋友,但這些朋友是拿歷史唯物主義當做不研究歷史的借口的,這是一些“討厭的”、“危險的朋友”。我們切不可再有那種不重視實踐、不研究歷史的學風。如果從頭開始,研究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踏踏實實地分析總結,我認為是很有些內(nèi)容的。例如鄧小平講了很多實際判斷,如果用哲學去解讀的話,可以得出很多東西,但并非那么簡單容易。例如,“一國兩制”,就這么四個字,但它是前無古人的提法。敢做這么大的一個決策,背后的思想背景、思想方法是什么?在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上的意義是什么?我們都還沒有說得很清楚。   

      可見政治宣傳需要不斷出新,而基礎理論還是要注重歷史的積累。得到一個成果就是一個成果,不要輕易放過。恩格斯說過,哪怕是一條基本原理的發(fā)展,都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的理論也不可能三天兩頭地刷新。所以“吃透”兩頭很重要,追求急功近利的泡沫化不是好事。   

      三、回答問題,要有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我們有一種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自覺意識。我理解的中國特色,是中國人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干出來的。中國人實事求是干出來的事,就一定是中國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在實踐中富有成效的社會主義。它是什么樣子,不是什么樣子,要由我們自己來定義,不要仰仗別人,包括洋人和古人。例如,新自由主義和新左派之爭,其實是西方語境下的爭論,背景是資本主義當代的問題。對于中國的事業(yè)來講,這是一種“場外”之爭,可以由專家學者去研究,分析雙方的觀點得失,但不要把中國的問題簡單納入那個框子。我們自己不要去充當新自由主義,也不要去追隨新左派。有些人非要拿某種現(xiàn)成的模式來套我們,一會兒說是自由主義,一會兒說是保守主義,一會兒說是民族主義,一會兒又說是儒家主義……這樣的干擾太多了。它們的潛臺詞,都是說中國人現(xiàn)在干的事沒有自己的道理,道理都在洋人那兒,或者都在古人那兒。這種意識很落后。我們需要自己來說明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什么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當然,對馬克思主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終是要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成這樣一個東西:就是未來中國社會、執(zhí)政黨、國家政府、社會指導思想的理論體系、價值觀念的核心內(nèi)容。它是以馬克思主義學說武裝形成的。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人實事求是地去做、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怎么好就怎么做,怎么對就怎么做,做出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不要怕像了誰,也不要怕不像誰,不要用其他的框框去套。太習慣鉆到別人的旗幟之下、框子之內(nèi),不能用當代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面向世界、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的問題、講自己的道理,其實是一種自我喪失。而如何保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應有的個性,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