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熱點難點20問

發(fā)布日期:2011/11/21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問:為什么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當下,中國文化發(fā)展展現了巨大的活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文化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文化事業(yè)全面發(fā)展,人民的文化權益得到保障,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繁榮局面,多種文化媒介共榮共生,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現出生機。繼往開來,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尋求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發(fā)展一方面標志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況,另一方面也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中國文化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為未來中華文化新的繁榮準備了條件。【詳細】

       二問:文化領域八大突出矛盾和問題揭示了什么?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十七屆六中全會相當于是一個動員大會,讓黨委來抓文化,一把手就承擔很重要的任務,要來解決轉企改制的問題,這是一項政治任務??梢钥吹?,我們已經把發(fā)展文化上升到一種政治責任。六中全會提出了當前文化領域的八大突出矛盾和問題,可以預見接下來應該會加大力度了。從目前來看,有兩件事是涉及到體制或者是機制上的問題,一個就是我們有一些行業(yè)或者有一些領域,它還沒有完全改制,那么就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到位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通過市場競爭來配置資源,存在著行業(yè)分割和區(qū)域分割這樣比較嚴重的問題,這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詳細】

      三問:“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蘊含的新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郭建寧:

      “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段論述,突出強調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發(fā)展很快,人們在肯定經濟奇跡、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對文化建設、道德重塑、價值追求、人文修養(yǎng)方面的不適應格外擔心,甚至憂心忡忡。如果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卻是道德失范、價值失迷、文化失衡、社會失信、人文精神失落,那么,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降低,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也不可能持續(xù)。應當看到,不發(fā)展不行,發(fā)展太快也會有問題。就像一個人跑得太快,身上可能會丟掉一些東西一樣,一個國家發(fā)展太快也可能丟掉一些東西,其中就包括精神和傳統(tǒng),這是很可惜的。【詳細】

      四問:“文化強國”戰(zhàn)略有何深意?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具有以下戰(zhàn)略意義: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一個民族國家若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絕對不是一個強國。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而且表現在思想上。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我認為,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詳細】

      五問:“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哪著手?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理論家仲呈祥:

      所謂的文化自覺,是要自覺地認識到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中地位越來越重要,自覺地認識到文化作為社會經濟重要支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自覺地認識到文化建設的特殊規(guī)律,并且遵從這個規(guī)律,自覺地提高文化對歷史進步、社會前行、人民幸福的時代擔當和重要職責,這是我學習全會《決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要對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充分自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從我們現在倡導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們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紅巖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滿自信。【詳細】

      六問: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中央黨校教授、博導嚴書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從魂與體的辯證關系上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稕Q定》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在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tǒng)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guī)范。這是對我國社會和諧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關系的精辟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識上的與時俱進。【詳細】

      七問:為何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南湜:

      在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人們經常忘記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不可忽視的分野與關聯,或者將一般性理論與具體現實直接聯系起來,造成了理論與現實之間不應該有的“短路”;或者拒斥任何理論,造成一種“短視”。這種“短路”或“短視”的后果,輕則是搞亂人們的思想,重則往往造成種種社會悲劇。如果人們能夠遵循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并將之發(fā)揚光大,就能有效克服這種往往導致事業(yè)失敗的“短路”與“短視”,將社會主義事業(yè)引向勝利之路。【詳細】

      八問:為何強調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這些年來,社會階層有固化的傾向,贏者通吃、弱者無助的現象時有發(fā)生,社會階層與群體間也存在一些疏離隔閡,這是一個很值得警惕的現象。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這些年來農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可是上大學的“收益”卻越來越渺茫。再看我們的一些發(fā)展行為:GDP的增速舉世皆驚,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可是民眾生活的改善并沒有像經濟增長那樣快、那樣好,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僅不同步,甚至還呈現負相關態(tài)勢。【詳細】

      九問:如何應對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精神壓力和道德失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官員的腐敗更顯出道德的解體。從金錢腐敗的數量來說可見一斑,已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幾千、幾萬到九十年代的數百萬發(fā)展到今天的數千萬甚至數億。權通過腐敗轉化成錢和財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要下一輩不產生權力崇拜的心理實在是非常之難的。更為嚴重的是,在歷史上,中國的政府不僅是負責治理的,而且也承擔著教化的功能。今天中國官場的腐敗,其自然成為了道德衰落的最主要的力量。不是也不時有小孩長大了立志“當貪官”的案例嗎?【詳細】

      十問:發(fā)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為何迫切?

      文化部文化產業(yè)司司長劉玉珠:

      在網絡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泥沙俱下的情況也是有的。因為網絡文化具有時代感,提供一些內容對國民素質、對人們的休閑娛樂是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內容同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是相悖的,甚至和基本的道德要求、基本的法律底線相悖。這種行為需要重視,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既要提升網民的文化素質,又要提升內容質量,要求創(chuàng)作者為網絡文化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同時也需要規(guī)則和引導,甚至對于少數的違法犯罪的也要予以懲治??傊仨毷蔷C合的措施,而且是漸進的過程,一下子要求網民達到某一種很高的素質那不現實。【詳細】

      十一問:什么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胡欽太: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必須從中國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中去挖掘理論資源,從中國當下社會轉型所面臨的現實矛盾與問題中去尋求創(chuàng)新起點,全面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一是要堅持學習創(chuàng)新。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整體還比較薄弱,還不能適應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迫切需求,需要繼續(xù)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但是,我們的學習應該立足于中國的現實發(fā)展需要,堅持“拿來主義”,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努力實現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詳細】

      十二問:公共文化服務的難點在哪?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副教授楊永恒:

      一是現在網絡傳播方式與傳統(tǒng)方式融合的問題。這種融合不是簡單把原來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直接搬到網絡服務當中來,而是帶來服務的理念、服務的手段,也包括內容、業(yè)務流程方面的變革。這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當中重點解決的問題。二是公共文化隊伍素質的問題。年齡偏大,觀點上落后,知識結構比較陳舊,這樣就難以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來的要求。以上問題在基層、中西部地區(qū)是比較突出的。下一步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對存量的公共文化隊伍怎么辦,可以考慮培訓,想辦法優(yōu)化。【詳細】

      十三問:為何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教授劉笑盈: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國際一流媒體還在形成的過程中。我們最接近國際一流媒體標準的有新華社、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等,但是其都存在著各種問題。以中央電視臺為例,根據我們的研究,央視的基礎規(guī)模較大、技術設備等具有一定的領先優(yōu)勢,但國際上的影響力、經營創(chuàng)收等與國際一流電視傳媒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說是“一強兩弱”。例如與BBC、CNN相比,其海外訂戶數分別是我們的3倍多和2倍多,而駐外記者分別是我們的6倍和23倍左右。在收入方面,BBC幾乎是中央電視臺的三倍。我們看到,雖然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我們與國際一流媒體的差距在不斷縮小。【詳細】

      十四問:更加重視傳統(tǒng)文化傳承說明了什么?

      中國政法大學倫理學研究所副教授郭繼承:

      在如何建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的問題上,我們需要在最基本的兩個問題上作出回應:其一,我們要傳承什么?這實際上就是六中全會文件中指出的“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其二,如何傳承。這實際上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渠道、方法、載體與方式問題。中華文化雖然從形態(tài)上分為儒、釋、道、中醫(yī)等等,但在內容上并不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有機統(tǒng)一。儒家的“仁人”教化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一個沒有道德人格的人,不懂禮義廉恥的人,根本無從談什么學道、學佛,也違背了“大醫(yī)精誠”的中醫(yī)理念。【詳細】

      十五問:為何要把文化產業(yè)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

      美國等國家發(fā)展的經驗表明,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杠桿,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fā)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為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其國際競爭力。美國文化產業(yè)占整個GDP的三分之一,美國的電影業(yè)、英國和意大利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日本的動漫業(yè)、韓國的游戲業(yè)產值都超過了各自國家鋼鐵業(yè)的產值。由于文化產業(yè)是綠色產業(yè)、環(huán)保產業(yè),文化產業(yè)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對經濟結構調整、節(jié)能環(huán)保都具有積極意義。文化產業(yè)對GDP的貢獻越大,經濟結構就越趨向合理平衡。【詳細】

      十六問:為什么文化是最需要創(chuàng)新的領域?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

      文化體制改革是在改革開放已有30多年的豐富經驗,物質基礎比較雄厚,同時有先進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應該有更高的起點,不必像經濟體制改革那樣,對于改革的目標和基本框架經歷長時間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從改革的路徑選擇看,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充分借鑒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采取了先試點、再推廣,逐步推進的方式,具有漸進式改革的顯著特點,應該說是符合國情的做法。為此,我們要充分考慮文化藝術的特殊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到文化發(fā)展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詳細】

      十七問:文化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要點在哪?

      東中西部區(qū)域和改革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于今:

      在文化體制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中,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的變革是重點。文化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主要是指理順黨委、政府與文化企事業(yè)單位的結構狀況與相互關系,使各文化單位之間各司其責,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化微觀運行體制主要指文化企事業(yè)內部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通過對文化企事業(yè)內部組織機構的改革,促使其在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社會效益也顯著提高。文化發(fā)展的各個元素,包括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流通、文化組織、文化機構、文化分配、行業(yè)文化權利等,都需要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是保障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詳細】

      十八問:為何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主任、教授田辰山:

      中國文化走出去,第一步是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tài)下走出去;先到西方去理解西方,然后從廬山之外的西方用西方結構相比較地看中國,才會對中國得到一個在廬山之外看到它雄偉壯觀氣勢的風貌,才看到中國文化之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說,文化走出去,貫通中西的比較哲學闡釋學是必要的條件。這個時候,才會意識到西方語言講述中國帶來的扭曲其危害在哪里,才會意識到中國必須用自已的文化講述自己。只有用自己文化講述中國,用比較哲學闡釋方法,才會將中國文化講述為西方人能夠聽懂、理解的東西,才會原汁原味,才會避免扭曲和誤解。【詳細】

      十九問:文化體制改革政府如何不缺位?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

       政府應該以自身行動推動文化的發(fā)展,首先要解決自身文化體制管理方面的問題。政府要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給老百姓樹一個好的榜樣。我一直認為現在很多情況下老百姓與政府之間有一些不信任,很大程度上主要問題不在老百姓而是在政府。很多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都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作為不當所造成的。比如征地,本來國家相關政策很明確地規(guī)定了如何征地、如何給農民補償,但是有些地方就把它簡單化了,這就導致了很多征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所以,如果政府自身的問題控制得好是能夠消除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不信任的。【詳細】

      二十問:當前最缺什么樣的文化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院長范周:

      我國的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在全面發(fā)展之后,對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別大,這就提出了幾個新的問題:一是對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要堅持多管齊下、多元發(fā)展。除國民學歷教育之外,還應更多地調動社會積極性,從不同層面培養(yǎng)文化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稕Q定》中提出要關注對一些行業(yè)的領軍人物和特殊人才的培養(yǎng),但目前我們亟需的是大量的普通文化管理工作者、文化市場營銷工作者、文化創(chuàng)造者和制作者,而當前我們偏重于精英化培養(yǎng),忽略了普通文化從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在廣大的農村、在兩千多個縣域當中,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應當是踏踏實實地結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文化從業(yè)人員。【詳細】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