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立足本土解決問題

發(fā)布日期:2012/4/18 來源:求是理論網-《光明日報》

      教育乃立國之本,其理論化成果固然可能具有普遍的原理原則,但卻不可避免地帶有深厚的文化色彩與歷史淵源,在把握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中真正掌握本土教育問題的癥結,提供針砭之道?! ?/p>

      為解決本土問題提供新模式  

      教育研究的這種創(chuàng)造本性詮釋了哲學的本體、認識與價值三論,認清教育的本體要義,走進學校,走進校長、教師與學生的生活世界,透過其在文化——歷史形塑過程中的理解范式,建立一套具有特色與啟發(fā)性的話語體系,在解決本土問題的基礎上為教育學的世界發(fā)展提供新的解釋模式?! ?/p>

      教育研究本土化深刻反映了當代教育學者的研究自覺與文化認同,這首先體現為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本體論問題。也充分說明了教育研究需要對教育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進行探討,建構一套具有其學科特點的概念體系,進而建立該門學科的話語體系?! ?/p>

      學科話語體系的建立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主體自覺,基于本土文化精神與理性文化范式對教育根本問題予以創(chuàng)造性解釋。本體論意義上的教育研究本土化確立了其研究的空間、時間和歷史維度??臻g屬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應首先將目光轉向經驗世界,透過本土實際問題,以此豐富教育的理性結論,解決教育“是什么”的問題。時間屬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應縝密考察本土理論和外來理論背后所隱含的包括哲學基礎、認識論、方法論與社會文化關聯性在內的基本前提,通過反思這些基本理論的基本樣態(tài)和存在根源,為現實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歷史屬性決定了教育研究應對本土理論發(fā)展的歷史基礎或經驗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關注教育研究的發(fā)展脈絡、理論與方法的更迭和評價、教育發(fā)展結構模式和趨勢等基本問題,在對歷史的“清算”中找準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與教育改革的價值觀?! ?/p>

      立足文化與國情研究教育問題  

      教育研究本土化應確立正確的認識方法論。哲學意義上的認識方法論包含認識論和認識的方法論兩個層面。認識論主要指教育學者應立足中國的文化范式與國情研究真正的中國問題,形成具有民族個性的教育學原理,擺脫西方理論的思維限制和功利的政治態(tài)度,在自由的空間中理性探求真理?! ?/p>

      認識的方法論需要教育學者對已經取得的教育理論、概念體系和教育教學實踐模式等認識成果進行再認識,即實現學術研究的自律。學術研究自律首先指向學術倫理,即教育學者應至少不違反倫理道德,避免惡意曲解事實或“功利化”學術;其次指向學術的真誠性與批判性,前者應堅持用證據說話,進行嚴密的推理論證,后者應以慎思明辨的態(tài)度對研究成果和研究者自身的反思,從方法論上審視與檢討研究成果的固有價值及其實踐指導力,保證其科學性、邏輯性與合理性。  

      同時,認識的實踐性與理性的雙重功能表明了教育研究應“重新”審視實踐問題的研究價值,走向教育生活世界,從人的生存處境中找尋問題與證據,向“生活”虛心請教,舍棄虛幻的想象和主觀臆測所帶來的偏失推理。但并非對實證取向與理論思辨的拋棄,而是兼顧科學理性的考察與教育的生命體驗,直面思辨與理想之外的教育實境,在經驗驗證與深刻體驗中建構適合中國本土的教育理論?! ?/p>

      價值在于解決現實問題  

      教育研究的作用不僅在于對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其存在意義,這就引發(fā)了對教育研究的價值追問。價值追求是價值主體的精神指引,是價值主體所進行價值活動的終極訴求。教育研究是一定主體對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相關問題的研究,不可避免的產生價值問題,同時也產生價值論的問題,即教育研究的主體應該是誰?  

      同時,作為屬人研究性質的教育研究,在堅持其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上,還應對教育研究本身進行價值判斷,關注其目的或終極關懷,并以此全面綜合與批判審視相關研究成果和材料,對理論成果進行理性選擇,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以此引領教育實踐變革。教育研究的主體應是任何對教育有著深刻“利益”的個體和群體。其次,教育研究應有自身的基本假定,應根據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現實環(huán)境,審慎選擇基本理論假定,并理性審視相關研究成果或思維結論,找準其價值定位,找出普適性的通則?! ?/p>

      教育研究直面人的存在與生命發(fā)展,必然應對其研究問題及所持的價值取向進行省思,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指導,始終貫穿整個研究過程,進而得出科學結論,理性解決現實問題。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成都市高新區(qū)濱河學校)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