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用問題意識積聚改革力量
詹 勇
有人說,兩會就是以中國式的民主,助力破解中國式的問題。試看今年兩會,議案提案聚焦各個領域的“硬骨頭”,新聞發(fā)布會直面衡陽破壞選舉案等熱點,政府工作報告坦陳8個方面的困難和問題,處處彰顯強烈的問題意識,釋放出堅定不移的改革信號。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原動力。30多年前,“填飽肚子”的樸素愿望讓小崗村人按下了紅手印,掀起了席卷神州的包產到戶浪潮。而今天,消費者保障“舌尖安全”的迫切呼聲,催動完善監(jiān)管的步伐。這樣不斷變幻的時代場景,恰如宋詩所寫,“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正是“萬山圈子”般的問題時空,有思想障礙,也有利益藩籬;舊問題沒了,新問題又冒出來。如何突圍?怎樣突破?最關鍵者,還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改革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
“始終繃緊責任弦,多發(fā)現問題,多思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楊秀華的履職感言,不也道出了改革者們不可缺失的問題自覺?憂患源于清醒,正視來自擔當,沒有責任的力量,就沒有問題意識的生長。
責任重于泰山。一心為公、夙夜在公,就會面對問題矛盾勇往直前、敢做敢當,敢于向沉疴積弊宣戰(zhàn),敢于觸動那些堅固的“奶酪”。反之,私心作祟、患得患失,就會視問題為瘟疫、以解難為畏途。一些人慣于報喜不報憂的喜鵲做派,實行回避躲閃的鴕鳥政策,陷入“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撞鐘心態(tài),不僅會錯失改革良機,更會把問題拖大拖炸。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說看不到問題是最大的問題,那么對問題沒招是最可怕的問題。增強問題意識,關鍵要有新的謀劃、新的舉措、新的進展。治理霧霾,亟須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形成聯防聯控的協(xié)作機制,才能重現藍天;縮短“審批長征圖”,需要政府自我革命,以透明的權力清單重塑“看得見的手”,才能激發(fā)社會活力。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chuàng)新。問題意識越是強烈,就越能感到思想解放的可貴,越能激蕩出創(chuàng)新求變的力量。
改革是全社會的事情,問題也是大家共同的問題。從民生補短板、兜底線,到單獨二胎政策,再到差別化落戶托舉的市民夢,兩會的議題,改革的謀劃,與個體幸福息息相關。民之所望,正是改革所向。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能夠達成共識的環(huán)節(jié)改起,就能匯集起億萬人投身改革的磅礴力量。增強問題意識,不能偏離人民利益這個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哲人有言,如果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必將以肯定結束。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這一矛盾運動其實永無止境。鄧小平同志曾經充滿信心地斷言:改革開放越前進,我們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現在,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起勢,把時代責任扛在肩上、用問題意識積聚力量,改革巨輪就能更自信地搏擊風浪,更有力地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