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發(fā)布日期:2014/3/28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行政管理改革》

楊文明

      摘 要

      盡管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但是人民群眾需要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層次越來越高,差別也越來越大。在當前改革進入新的攻堅階段,必須繼續(xù)毫不動搖地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

      主要矛盾;人民群眾需要;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變。盡管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但是人民群眾需要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層次越來越高,差別也越來越大。在當前改革進入新的攻堅階段,必須繼續(xù)毫不動搖地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一、把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 和落腳點決定著改革的正確方向

      社會主要矛盾既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推進改革的根本動力。解開社會主要矛盾這個扣子,就打開了實現(xiàn)中國夢的大門。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這不僅決定著改革走向何方、能走多遠,而且關乎國家興衰、黨的命運,更關乎人民群眾的福祉。

      黨的宗旨要求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必須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要實實在在落實到服務人民群眾需要上。特別是在當前,利益階層不斷分化,利益矛盾錯綜復雜,這對我們黨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在改革為了誰、怎樣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多層次需要、如何使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具體化、現(xiàn)實化等一系列問題上作出回答。改革越處在攻堅階段,越要按照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越要把握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這個靈魂,這樣的改革才是人民需要的改革、人民歡迎的改革。

      歷史的正反經驗證明了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必須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一個個勝利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使人民群眾的需要得到較好滿足的過程。革命時期,我們黨始終立足和落腳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需要,從而喚起千百萬工農,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相反,我們黨之所以遭受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挫折,歸根到底也是脫離或違背了人民群眾現(xiàn)實需要的結果。歷史昭示我們,在當前情況下,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必須靠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須緊扣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來進行。

      現(xiàn)實迫切要求將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歸于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改革巨大成就不容否定,但問題也不容忽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看,首先,人民群眾的需要還不能得到最有效的滿足。特別是人民群眾需求層次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越來越突出。其次,違背需求規(guī)律辦事。人們的需要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于一定社會階段的經濟科技文化發(fā)展水平和人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再次,需求主體異位。一些領導干部為了在任內干出政績,“替民做主”,為群眾設計出各種需求,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群眾身上,甚至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二、用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來引領、推動和檢驗改革

      依據(jù)人民群眾需要制定改革路線圖。制定改革路線圖,受不同時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殊環(huán)境制約,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我們在進行改革時要始終牢牢把握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這個依據(jù)不能變。這個依據(jù)如果變了,改革的方向就會出現(xiàn)偏離,并會最終導致改革的失敗。當前制定改革路線圖,需要防止從少數(shù)群體的利益需求出發(fā)來謀劃改革。改革就是對現(xiàn)行利益結構的調整。如果這種調整只是滿足少數(shù)群體的訴求,而不能滿足甚至背離大多數(shù)群眾的利益,這樣的改革就會被異化,就會誤入歧途。需要防止因改革遇到難度而回避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改革可以選擇先易后難,但不能遇難而退、停滯不前。需要防止以犧牲當代以及代際的公平為代價來推進改革。要樹立大改革觀來平衡效率和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和代際之間的公平。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改革就不可持續(xù),發(fā)展也不能永續(xù)。

      依據(jù)工農群眾基本需求制定改革的最基本政策。今天我們常說的人民群眾,是指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階層人員等等,他們都是我們要為之服務的對象。但是應當看到,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工人農民占絕大多數(shù)仍然是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各階層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對工農群眾來說,是雪中送炭的問題,所以更急迫,更重要。為了工農大眾,是我們黨制定和實施改革政策的最重要方面。落實好這個最基本的改革政策取向,至少要從四個方面予以統(tǒng)籌和傾斜:一是在維護各階層利益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維護最困難人群、弱勢群體的利益需求;二是在維護公共利益需求的同時,兼顧和維護好工農群眾的個人利益需求;三是在維護長遠利益需求的同時,讓工農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利益、眼前利益;四是在滿足工農群眾基本需求的同時,引導人民群眾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依據(jù)人民群眾需要檢驗改革成敗。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包括生產力標準、政治標準、文化標準、道德標準等等,但這些不同領域的檢驗標準有一個共同的根本點,那就是看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如果改革使生產力提高了,但是生產力提高后的成果沒有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甚至是破壞了人民群眾的需要,這樣的改革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改革。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我們的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但由此造成的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卻破壞了人民群眾的需要,甚至使人們開始懷念改革前的藍天碧水。同樣,在社會改革、政治改革中也都需要堅持是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這個根本標準。如同我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了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一樣,檢驗改革的根本標準必須是是否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民群眾是改革的評判者,人民群眾滿意與否是我們改革成敗的根本標桿。

      三、建立健全把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作為

      改革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工作機制

      首先,要轉變理念。一是要從先發(fā)展后滿足群眾民生需求向發(fā)展與滿足群眾民生需求并重轉變。要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xiàn)實要求,把發(fā)展生產力擺在第一位,同時深刻認識到解決群眾民生需求問題不單純是花錢問題,更是發(fā)展問題。在處理經濟發(fā)展和改善群眾民生需求關系上,不是經濟發(fā)展起來再去改善民生需求,搞“兩張皮”,而是通過改善民生需求來擴大內需,刺激和拉動經濟增長,用經濟發(fā)展成果再來進一步改善民生需求,形成一個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使民生需求和經濟發(fā)展變成“一張臉”,“追求改善民生的GDP”。二是要從“被動”滿足群眾需要向“主動”滿足群眾需要轉變。經驗告訴我們,被動滿足群眾需要,往往是拆東墻補西墻,被牽著鼻子走,十分被動。必須以民之所需為改革之所向,真正做到主動問需于民,有計劃、有步驟地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三是要從單一滿足向全面滿足轉變。按照以人為本的總要求,不僅滿足人民群眾在安全、就業(y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而且滿足其在生活環(huán)境、公共服務、民主權利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和新期盼。

      其次,要堅持正確指導原則。一是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fā)。這是我們考慮需求問題的總定位。要克服在需求問題上一些“左”的思想和模糊認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框架下,認識和把握需求問題和分配政策,應該給的要給足,應該取消的要取消,應該調整的要調整,把不合理的糾正過來,按需求規(guī)律辦事。同時,把握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處理好需求無限性和需求供給有限性的關系,既要通過改革盡量滿足人民群眾的各方面需求,也要注意把握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基調,不能不切實際把群眾的需求胃口吊得太高,否則改革將難以為繼。二是堅持效率和公平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在短缺的計劃經濟時代,只注重公平,只能是共同貧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強調效率,只能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推進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改革,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提倡通過誠實勞動合法致富,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需求水平。同時,按社會成員貢獻大小搞好分配,保證社會精英階層合法收益,決不搞劫富濟貧,做到既承認社會成員分配差距,又不進一步拉大這種差距;既要保持社會活力和效率,又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三是堅持穩(wěn)中求進。不能搞生產供給需求的大躍進,更不能搞群眾生活需求的冒進,不出臺不計后果或后果不可控的政策措施,按照“兩個同步,兩個提高”的要求,穩(wěn)步搞好發(fā)展和分配。

      再次,要把握工作重點內容。一是編制民生需求規(guī)劃。要圍繞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發(fā)展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制定一定時期的工作目標、工作原則、工作內容、實施措施、保障機制等,盡量將民生需求規(guī)劃做實做細,保證人民群眾需求能夠得到全面、不斷的滿足。二是注重激發(fā)基層一線的改革動力。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人民群眾的改革動力是無窮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這種動力源于自身內在需求。我們對滿足群眾需求的改革、對來自一線的探索,要滿腔熱忱地扶持,為凝聚改革力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三是完善考核機制。建立以民生需求為重點的干部工作考核機制,發(fā)揮考核機制的指揮棒作用,形成為民務實清廉的用人導向,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更好地服務民生需求。建立民生發(fā)展水平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和數(shù)據(jù)庫,定期開展綜合評價工作。對民生規(guī)劃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跟蹤監(jiān)測和效能評估,適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

      最后,要改進工作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改革的主攻方向,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改革必須圍繞這個主要矛盾展開。而對許多地區(qū)、許多人群來說,相對于物質需要的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已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轉型升級的新情況,提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配套改革的新舉措。二是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實地調查研究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我們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成果都是從實踐中來,只有充分認識和了解國家實際、社會實際和人民實際,才能使?jié)M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改革落到實處。三是推進改革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定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改革措施,必須充分尊重民意和聽取專家意見,使改革決策在既民主開放又審慎理性的狀態(tài)下推進。在改革的決策和實施過程中,還要重視和加強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發(fā)動群眾和依靠群眾,凝聚改革的正能量。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